https://mp.weixin.qq.com/s/UgvV6gise_Tgl7dKY4-hzg
■ 星期六散文 刷洗一周浮尘 ■
来源:李月亮(bymooneye)
作者:李月亮
不是正义
冬至,黑夜最长,朱令悄然离去。
被毒害了整整30年,漫漫追凶路,她最终没能等来天亮。
人们常说,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如今想来,可悲可叹。
只有及时出场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
否则,只能称之为真相。
还是巧合吗?
朱令铊中毒,不是无头悬案。
虽然因为报案时间耽误,直接证据缺失。
但是铊盐属于高毒类物质,那个年代,能接触到的都不是普通人。
警方在石家庄一家出售铊的商店里,发现一张发票,这张发票的主人恰好就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某课题组。
朱令恰巧就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她虽然不在课题组,但是她的同学兼室友孙某就是课题组的成员。
至于这个孙某何许人,各个百科词条上都写得明明白白,至今还挂着「1994年清华大学铊盐投毒案犯罪嫌疑人」的头衔。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更蹊跷的事。
朱令确诊铊盐中毒后,家人通知学校并报警。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朱令所在的宿舍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小偷什么贵重物品也没拿,朱令的洗漱用品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永远不要低估身边人的恶意
谁是凶手?
通过“两次中毒高峰”的实证,以及销毁证据如此干净利落,那个人呼之欲出。
身边人作案,而且是下了死手。
动机呢?
所有的报道里,你都能找到类似的介绍:
曾经的朱令,是人人都会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美丽大方,乐观聪慧。从学习到音乐再到运动,样样出类拔萃。
在学霸云集的清华,她依然是那颗耀眼的星星。
东野圭吾的《恶意》中有一句让人不寒而栗的旁白: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朋友眼中,朱令是一个特正派的人。
在母亲眼里,女儿没心没肺,好像缺那么一根弦。
可人性的幽暗,恰恰在于:
不是人人都配得上你的好,有时候,你的好,反而会滋生更大的恶意。
不过是作恶的利器
能进清华大学的,称一句天之骄子不过分,更遑论大学生稀缺的时代。
知识用好了,利国利民;
知识用坏了,就是谋财害命,杀人不见血的利器。
仍有星光点点
朱令二次入院,病因迟迟无法查明。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朱令的初中同学贝志城站了出来。
在那个很多人都还不知道电脑是什么的年代,贝志城在多位北大同窗的帮助下,用因特网向全世界发出了求助信。
然后他们收到了成百上千封全球各地的医学专家的回复,其中很多邮件里都提到了一个词:铊。
期间,这些年轻人,又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医学名词,又是编写程序,解压邮件、分析数据。
其中很多人都不认识朱令,只不过是听说,这样去做,可以救一个正躺在ICU的女大学生。
此后,朱令的很多同学和校友,以及许许多多陌生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直到朱令去世,朱令同学创建的@帮助朱令 微博账号,还在更新。
请感谢那些敢打破规矩的人
贝志城在为朱令的病因奔走的时候,遇到过两个难题。
一个是哪里可以上网?
贝志城回忆说他当时只知道国内有三条网线,分别在清华、中科院和化工大学,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
但是,清华大学的陈耀松教授为他们拉来了一根网线。
不久,事情暴露。
陈教授不仅自掏腰包,支付了惊人的流量费,还用一句“学生就是想帮帮同学”,为他们挡下了“和国外大规模联系”的非议。
另外一个就是如何确诊?
那时朱令所在的医院没有完善的检测设备,仅凭咨询和经验排除了铊中毒。
一位年轻医生冒着风险,帮朱令父母取得了化验用的样本,最终在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确诊了铊中毒。
朱令的确诊时间本来还可以提前的。
只是当时很多人对新兴的因特网秉持怀疑,甚至傲慢的态度,觉得这些邮件难以证明其来源和出处,贝志城的积极行动并未受到足够多的重视。
从医院被提醒可能是铊中毒,到朱令父母拿着样本找机构化验,间隔了至少10天。
不要迷信权威
贝志城回忆朱令案时,说过两件小事。
朱令的父母,在听到女儿可能是铊中毒时,明确表示医生早就考虑了,排除了。
甚至一些外国医生听说了该医院的大名,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相信了医院的判断。
结果就是,毒素侵入朱令大脑、神经系统、消化系统……
语言功能基本丧失,双眼近乎全盲,智力也退化到7岁孩童的程度,治疗账单更是高达50多万。
而一瓶对症的解药普鲁士蓝只要4块多。
面对未知的领域,我们需要专业指导,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迷信权威。
因为,一个人的认知有局限性,权威也不例外。
甚至残酷无比
我们常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可事实是,人世间有些悲剧,是找不到元凶,或者无法给罪魁祸首定罪的。
《三联生活周刊》当年在做朱令案的调查时,一位刑事法官提醒记者:
“第一,不是所有的案子都能破,证据灭失了,案子就是破不了。第二,疑罪从无。”
遗忘就是一种罪过
朱令去世那天,很多媒体都打出一个标题:《为什么我们不能遗忘朱令案?》
拒绝遗忘,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抗争。
在这个“好人都未必能有好报”的世界,只要你敢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坏人就敢肆无忌惮地站在阳光下。
朱令,是时代的遗憾;朱令,时时刻刻拷问着人心。
正如《杀人回忆》里的那声呐喊:
“我会一直盯着你,所有人都会一直盯着你,直到你付出应有的代价。”
也可能成为群体的灾难
朱令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地震局的高级工程师,母亲在远洋公司工作。
可即便是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们依然有太多无可奈何。
试想一下,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我身上呢?
一个本应该前程似锦的女大学生,走完了被撕碎揉烂的30年。
她的苦,她的痛,也许没有第二个人能感同身受。
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想应该谨记一句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就像李佳佳在《朱令的四十五年》中写的那样: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要执着于这个结果看似已经很难改变的悲剧?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帮助朱令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她的不易就是我们的不易,她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
为了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平庸’不会有人嘲笑欺侮,‘优秀’不会有人嫉妒加害,能公平地有尊严地,活下去 。”
参考资料:
人民资讯:《未破悬案: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如今仅有7岁的智商,曾传言万舍友投毒》
山东商报:《探访清华铊中毒案受害者父母:家属不知此案已结办》
燕赵都市网:《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嫌疑人”孙维天涯发帖再澄清》
三联生活周刊:《一桩疑案的公共原则》
法治周末报:《新刻拍案惊奇|发生在北大清华校园的两起投毒案》
凤凰周刊:《与朱令最后的告别》
都市快报:《贝志城:现实不是童话——朱令事件回顾》
东方时空:《朱令的十二年》
————全文完————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解读情感,透视人性,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女性成长。新书《活得清醒》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bymooneye)。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你若喜欢,欢迎点赞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