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DC

80年代的中国

80年代拍的珍贵纪录片,真实再现了中国各地的人文风貌(合集作品)
本期为80年代纪录片的解说合集,重新进行了配乐,希望大家会喜欢!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80年代的中国
    80年代拍的珍贵纪录片,真实再现了中国各地的人文风貌(合集作品)
    本期为80年代纪录片的解说合集,重新进行了配乐,希望大家会喜欢!
    • 不想看了,没有任何积极历史意义。 +2
      • 那时候老猫是人上人,如今被暴发户比下去了。那些人不长久,不敢回忆,也没有未来 +1
    • 这里的第一代移民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没什么新鲜的 +2
      • 不信有人不想看自己的童年 +3
        • 大部分人除了穷还是穷,当然你们小资例外 +3
          • 那时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向往,是刚经历过文革荒漠后全民精神充值的窗口期,虽然还穷着但大家普遍都有奔头的感觉,不像后来有了大钱小钱后的混乱、迷茫及各种内卷... +1
            • 全民有过真正的精神吗?削尖了脑袋想钱,太穷了呀。 +2
              • 文革是全社会的知识荒漠化时期,你经历过吗?文革后想钱没有成熟的大环境想就有钱挣吗?说80年代是荒漠化导致对知识的饥渴恶补,几乎全民崇尚读书的风气你经历过吗?如果没有或你在较偏僻/闭塞之地,那另说... +3
                • 80年代初还没有像钱看,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是理想主义者。 +1
                  • 全民向钱看那是89幻灭后的事,旧的信仰崩溃了,新的没能建立起来,只有钱才是苟且的现实,当局又开了那样的环境,当然也是利弊并存混杂的.... +1
          •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下学去母亲学校的图书馆,有香港来的自然画报,全是野生动物,非常好看,读了野生狮子艾尔莎的故事,看了教父的小说,看了杰克伦敦的雪虎和荒野的呼唤,都是一辈子能记得的。 +1
            • 小资得不行啊。当时的图书馆不是谁想去就可以去的哦。 +5
              • 看来你去过的图书馆种类少了,除了大城市里需办证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各种学校里的、机关单位、大厂/矿企业或系统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不是只有一种.... +1
                • 矿上哪来野生狮子?机关单位食堂有狮子头
                • 那时候能看香港画报的学校不多吧,怎么也得中央党校起步,猫老师住南城,下学坐Jeep到市委党校也得半个钟头。 +1
                  • 切,这样的单位或许不多,但还是有的,老猫说的是大单位系统/大学的图书馆....俺80年代后期工作时的单位也是当地能订香港报刊的少数之一,俺发的旧帖里就曾说过64时现场的绝大部分信息是从单位订的香港大报上看来的... +1
            • 上学下学时是不是一个解放军叔叔跟着你,你在图书馆看书,他去食堂打来饭菜,军用水壶装满了茅台,你也就素素口就都倒掉了。 +3
    • 这个不用怀旧。充其量,忆苦思甜。 +6
    • 那时候小日子过的比现在强 +1
    • 70年代末到8964之前,是中国49以后真正意义上的由知识解放带动了(民间)思想开放的年代,是反思与思潮喷发的年代,虽然中间有过波折,至少,俺个人不少知识/思维视野是被那个年代所开启的,文凭也是那个年代混的,经历过才看出了各种分野,那是值得怀念的幸运年代...
      • 小学,初中,高中都在80年代,是世界观定型的时候,感谢80年代。
        • 俺小学初中在70年代,
          高中大学才跨入80年代,可能更有资格评论不同年代的分野....也同样感谢80年代,很多思维视野启蒙于这个年代....回到当年就像回到了时代的交叉口,有很特别的观察视角....那时所读所买的很多书籍杂志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特质,《读书》杂志首篇文章是:“读书无禁区”!
          • 打住吧,一堆烂人在自我怀念而已。没觉着那一代有啥优越感。一代一代都在进步中,千万不要有九斤老太太的思维,那就是跟现实脱节。 +6
            •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纯真期和思想启蒙期,那是不同年龄的记忆,没经历过者多少都有想象、臆测的成分,回忆有个人的感觉,但若拿自己的去贬其他人的,那是狭隘的、粗鲁的妄言,也是一种不尊...生在什么年代不是个人的选择! +2
            • 楼上看看大师没有说错,八十年代是老中最有思想的年代 +1
              • 嗯,从许多老电影可见一斑,比如80年代的“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比现在许多的国产脑残片有思考有人文情怀多了。
              • 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已。不要被各种情绪价值干扰,直面面对真实问题。
                • 什么叫低水平?八十年代开始了中土知识界对西方思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和介绍,何来“重复”之说,重复了谁?重复了什么?要说情绪价值,就是在长期禁锢之后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如饥似渴地接受西方思想。
                  • 我其实思想上挺保守的,总觉着年龄大的人见识多,后来慢慢发现,也不似如此。水平低,其实现实中不仅仅包括猫老这样的任务,很多当时的学者没有把事情说明白,没有说对。说白了,就是水平低。水平低,就不是我的菜。
                    • 前面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没有八十年代人享有的开放和自由,后面的人不屑于去研究西方的思想,赚钱有意思多了,也更加成为生存必须。所以说八十年代是自由思想得天独厚的发展时期。
                      • 刘小波就是其中的代表,不继续争论了。
                        • 你可以说不少接触西方外来思想者思考层次浅或有其局限,上面说的是那个时代带来的窗口机会、说的是年代的氛围,不是探讨那年代具体个人的什么具体现实成就....
              • 有思想的人历朝历代都有,民国,大跃进和文革都有。八十年代现在回头看,只是当权的发现自己到了崩溃的边缘,再不松手给大家喘口气就都玩儿完了,才让有思想的人得到喘气说话的机会而已,后来缓过劲,就又紧了,可有思想的还有
                • 民国人感想多于思想。你去读一下民国人的东西就知道当时对西方思想的解读多半流于皮毛。大跃进和文革基本没有可能认真地去解读西方思想。八十年代之后大家埋头赚钱是要务,思想不值钱了
                  • 你说的是对西方思想理解和接受,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独立思想。中国历朝历代多要统一思想,近代西方意识思想带来的冲击才让大家明白可以换个想法,但到了实践就没那么容易,是有阵痛的,当权的不想疼自然要限制,让你不要想,只要干就好了 +1
                    • 我觉得谈到中土而把思想和自由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本质上讲的是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传播和消化。近代中国,思想自由与本土无关,五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固然是舶来品,八十年代的思想自由,也全都是洋墨水。近代中土本无思想,因为没有思想的土壤。
                      • 没有思想的土壤,这个比较到位。落后的文化和桎梏的思想环境,会让任何文明进化都举步艰难。也许这是晓波三百年殖民的由来,如同一块荒芜满是杂草的草地,想恢复,多是只能铲掉所有草和土壤,重新铺上新土来培育了
                        • 新土里也可能含有可怕的虫卵、有已经被化学品污染过的成分....需要有慧眼鉴别和提防....
                  • 那时由四川出的那套多辑的“走向未来丛书”系列、商务出版社出的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系列名著中译版...那是知识解放的记录,西方人文、经济、科技各领域的东西一时纷纷被介绍进入国人视野,引发哲学/美学热、信息化/现代化道路探讨热等等,是知识/思想视野的开拓年代!
                    • 最喜欢的是:实事求是
              • 思想一直都有,只是才开始允许被释放。 +1
                • 思想只有释放、发表出来才能被证明有过,否则只是猜测无法被确证曾经有过.....不然,任何哑巴甚至文盲都可以说自己有思想,咋判断是真的呢?
                  • 你以为思想是突然才有的?不被允许,你看的到吗? +1
                    • 你说的对,被允许是释放的前提。俺说的是若被允许了但没释放,就无法证明“一直都有”,只能停留在假设阶段没法确证。因为有的思想是被允许后才产生的,未必是被禁时就存在了...知识/信息是思想产生的土壤/原料,禁锢的荒漠下难以产生很多思想,有也不多。
    • 我是85年高二的时候,学校交流去的厦门集美学村。在那里生活了一个学期。期间去过鼓浪屿。在鹭江宾馆遇见过侯跃文。当时有个女的陪他。肯定不是他夫人。我的老师还跟他聊了一会天儿。 +1
      • 俺80年代末才第一次出差去的厦门,集美的海边长廊边上有晒/卖各种鱼干贝类的,街道旧陋,唯一的新开发处是刚刚建好启航的高琪机场,住在机场酒店里,那时航班少,在某次系统里的小宴上,机场董事长还来跟大家敬酒...
        • 老看厉害,那时候搭飞机得是正处级吧,揉脸也就老猫和你了 +1
          • 想多了,估计你不是南方的,俺们南方企业及机关单位比内地要灵活,俺毕业头一年出差就乘飞机了,只要事情需要经领导特批即可,没那么死板按有关职级规定....
      • 集美从小羡慕没去过,传说家家有钢琴。我就一把吉他,楞被我妈压缩预算买本地货,直接耽误了音乐生涯
        • 家家有钢琴那是鼓浪屿,不是集美,这俩地方正好是一南一北两端,中间隔着厦门本岛,鼓浪屿是个小离岛...
    • 每次看到那个年代的纪录片,就会感慨其实中国人民脱贫没几天,居然有人又开始怀念文革了 +6
      • 文革也很好呀,我吃食堂4菜一汤,旁边当地人笑嘻嘻伺候着,原来是等我们的剩饭。
    • 很幸运,成长在那个年代 +1
      • 很多珍稀动物可以吃
    • 若能回到那个年代重来,甚至更早,中国人应该都希望换个活法,走个不同的道路吧。多数人只要没经历大磨难,都算幸运,反思不是每人都会做的,最多就是后悔考试没考好,钱没赚到,没追到心仪女孩而已 +3
    •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要出来,可你却丝丝念念想回去,记得你说过小时候过年才吃次鸡。 +4